时值仲春,音乐特色班器乐合奏课程期中观摩活动于4月9日在体育馆206教室奏响艺术教育的华彩乐章。本次考核以“跨域融合·创新传承”为内核,通过八大组合十六个作品的多元呈现,不仅彰显了音乐教育的现代性转向,更以艺术实践为载体,构建起贯通中西、融汇古今的审美教育新范式。
一、中国作品组:传统基因的当代表达
《茉莉花》的改编堪称当代音乐教育的典范样本。二胡的婉转与古筝的悠远构建起东方音乐的意境空间,而钢琴的柱式和弦与小提琴的装饰性华彩则形成跨文化对话。这种“复调式”的声部设计,既保留了江南丝竹的典雅韵味,又赋予传统民歌以现代性的音响织体。
《青花瓷》的器乐配置则更具实验性,非洲鼓的节奏框架与吉他的分解和弦形成复合节拍,二胡的滑音技巧与古筝的刮奏技法,构建出“新国风”的声景空间。两组作品印证了“创造性转化”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价值。
二、西方作品组:经典解构的跨界对话
《卡农》的跨文化演绎打破巴洛克音乐的规整结构,大提琴的持续低音与非洲鼓的复合节奏形成多维度对话,沙锤的细碎音色在钢琴声部的间隙中闪烁,呈现出后现代音乐的拼贴美学。
在《第二圆舞曲》的革新诠释中,肖斯塔科维奇的斯拉夫风情与当代器乐语法展开了一场精妙的时空对话。上声部钢琴灵动的装饰音群与下声部浑厚的低音线条,构建出交响化的立体空间。非洲鼓的介入堪称点睛之笔,铃鼓的切分重音与沙锤的细密颗粒相互咬合,形成“节奏对位”的现代性表达。这种多层次的声部编织,既保留了圆舞曲的浪漫内核,又通过打击乐的“解构性重述”,赋予作品以爵士即兴般的自由呼吸,印证了节奏系统重构对经典作品阐释维度的拓展价值。
三、流行作品组:媒介重构的节奏革命
在《Cups》的演绎中,日常器物与专业乐器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学生以击打玻璃杯的清脆音色构建节奏基底,非洲鼓的浑厚低频与尤克里里的跳跃拨弦形成立体声场,人声吟唱与钢琴伴奏的交织更创造出“人器合一”的听觉感受。
而《加州旅馆》的纯器乐改编则通过电吉他的失真音色构建迷幻氛围,与原声吉他的分解和弦形成虚实相生的音响层次,展现了流行音乐文本的器乐化转译能力。
四,四手联弹组:空间博弈的协作艺术
《康康舞曲》的演绎以钢琴四手联弹为核心,演奏者通过力度对比的戏剧化处理,在有限音域内构建出管弦乐般的层次感。触键力度的精密调控,既保持了奥芬巴赫式的戏谑气质,又赋予作品现代性的动态张力。
《探戈舞曲》的改编则更具挑战性,钢琴声部在保持探戈典型节奏型的同时,演奏者通过呼吸同步与触键力度的精准配合,将皮亚佐拉的现代探戈美学转化为年轻学子的音乐语言,展现了节奏同步性的高阶训练成果。
五,教学启示与艺术突破
本次观摩活动呈现出三大教育创新特征:其一,通过器乐组合的跨界配置,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思维与协作能力;其二,借助现代编曲技术实现传统音乐的当代表达;其三,构建起“课堂-排练-舞台”的螺旋式上升教学模式。数据表明,68%的作品采用了非传统器乐组合,这种“陌生化”的创作要求,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如院长在总结时指出:“当非洲鼓与古筝共鸣,当皮亚佐拉遇见四手联弹,我们见证的不仅是音乐的可能性,更是艺术教育的无限潜能。”
我院将以本次观摩为起点,启动“产学研项目”优秀作品孵化工程,通过AI制作与自媒体结合,创造跨学科艺术平台,推动教学成果向社会、向舞台的转化。这种“以创促学、以演促教”的育人模式,正在重塑音乐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期待这些充满生命力的音乐新芽,将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异彩。
文字:王悦、陈雨菲
照片:施小雨、陈雨菲、王一鸣
审核:巴能强
2025.4.11